|
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(PEMFC)被譽為“氫氣的充電寶”,具有高效率、快啟動、零排放等優勢,在交通、便攜式電源和固定式發電等領域具有應用潛力。近日,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王丹、張鎖江團隊等合作,基于納米級中空多殼層結構(HoMS),創新性開發出“高曲率內殼層活化位點+帶負電外殼層防護促脫”的曲面單原子鐵催化劑(CS Fe/N-C),構建出獨特的“外護內催”微環境。實驗結果表明,CS Fe/N-C可在PEMFC中替代鉑等貴金屬催化劑,并具備優異的輸出性能與長期穩定性。
目前,PEMFC的催化劑多為鉑(Pt)等貴金屬,儲量有限、價格高昂,嚴重制約了PEMFC的規?;a。鐵/氮-碳(Fe/N-C)材料因成本低、活性較高,被視為PEMFC中貴金屬催化劑的有力替代者,但其活性位點對含氧中間體結合過強,限制了反應動力學;Fe在H2O2與·OH等活性氧環境中易發生Fenton反應,導致脫金屬和性能衰退。此外,現有Fe/N-C多以堆疊石墨烯或塊體碳為載體,活性位點暴露受限,影響了Fe/N-C材料的市場化應用。
面對上述難題,研發團隊創新性地設計合成了二維碳層上具有大量納米Fe/N-C HoMS的三維催化劑CS Fe/N-C。該納米Fe/N-C HoMS直徑約10?nm,高約4?nm,約有五個殼層。Fe單原子主要分散于內殼層,面密度高達1.6? No. nm-2,97.6%位于內部四個橢球面殼層上。同步輻射XAS表明,內殼層Fe原子價態接近+2,配位構型為FeN4C10;穆斯堡爾譜進一步揭示其以高活性的低自旋態D1為主,占比達57.9%。理論計算顯示,單純提升Fe-N4位點曲率反而會增強中間體結合強度,抑制其脫附而降低催化活性;而引入鐵原子缺失的氮摻雜碳外層后,外層氮原子對內層吸附中間體的氧原子產生顯著靜電排斥(0.63–1.55 eV),有效削弱結合強度,打破了ΔG*OH、ΔG*O與ΔG*OOH間的線性關系,促使催化性能大幅提升。該策略使得CS Fe/N-C的過電位顯著降至0.34 V(優于平面結構的0.61 V),并有效抑制了2e‐路徑(H2O2)的生成,提升了反應選擇性與穩定性。在5 cm2單電池測試中,該催化劑展現出目前報道的最優綜合性能:在1.0 bar H2-air條件下,峰值功率密度達0.75 W cm-2;經303小時恒壓運行后,仍保持86%的初始電流。
該研究構建了可疊加、模塊化的單原子催化劑設計思路,通過“內層催化位點+外層防護促脫”協同優化吸附-反應-促脫防護三要素,使非貴金屬催化劑在PEMFC中具有優異性能,為未來高性能燃料電池催化劑設計提供了新范式。
相關工作于8月13日發表在《自然》(Nature)上(DOI:10.1038/s41586-025-09364-6)。

CS Fe/N-C的構建 |